前言
有個職場前輩曾經和我分享過自己的職涯選擇。她告訴我,她在每份工作間的轉換,考慮的都是:「這份工作有什麼是過往的自己不曾挑戰過的內容?」
一路維持著這樣的原則下來,她在當時和我對談時,已經成為了某家外企在台的主要負責人(Regional Director)。
當時我們對話,正是發生在我的離職面談。回想起來,這或多或少也成為了我在每次轉換時的考量之一。
大綱
從新鮮人時期的求職低潮,直到第一次的離職
像是很多新鮮人一樣,在剛畢業進入職場的時候,經過了無數次的面試洗禮之後,對於自身價值產生強烈的懷疑。儘管最終投入的企業不是最理想,但也多少乘載著我們對長期職涯的一些憧憬。
所以薪資方面委屈一點,也不是不能接受。
因為這樣的「開場」,我也曾對於薪資成長不抱有想像甚至期待。
說來有趣。工作一陣子後,決定離開畢業後第一份工作認真準備轉換,是因為我在不經意的情況下,發現原來同事都收到了調薪,但自己卻沒有。
在當時,因為組織縮編、使我幾乎每天「瘋狂」加班的情況下,這也成了壓倒我的最後一根稻草。
但的確也很慶幸,自己為了逃離這樣的環境,踏出了第一步。也才能知道原來自己值得更好的。
(當時「瘋狂加班」的程度大概是,因為公司電腦太爛,下班後還頻繁地跑去網咖加班到凌晨。離職時累積的加班費幾乎和一個月的本薪一樣多。)
開局最難打
其實有點想不起來,自己第一份工作面試到底投了幾份履歷,又有多少石沈大海。
幸運地是,這次求職時雖被打槍了兩三次,但沒多久也很順利地在離職後就幾乎無縫找到下家。且超出預期的是,自己的薪資待遇獲得了大幅度的提升。
當時我真的深深感受到,新鮮人在職場上多麽沒有「談判籌碼」。一旦有了工作經驗後,事情變得簡單許多。
回到大家最關心的:這次的跳槽帶來了多少薪資成長?
以下提供我進入職場至今,薪資成長的狀況:
💉 預防針:因為薪資屬於保密協議的一環,在以下本文中都不會提及實際薪資和任職企業。
2018 年是我畢業後第一份工作的薪資。因為無從和之前的薪資做比較,因此 2018 對應到的薪資成長(紅線)是 0%。後來離職到新的工作是 2019 時,此時的薪資漲幅來到了 +40%。
因不方便透露實際薪資,這邊以 2018 當時的最低時薪換算基本薪資為例,大概是從原本(2018)薪資的 NT$22,000/月,跳槽後則來到了 NT$30,800/月。
以最近在 104 看的幾間數據分析師職缺(範例 1、範例 2),不須工作經驗的薪資落點大概在 NT$35,000/月 ~ NT$40,000/月。跳槽後,大概可以期待薪資落在 NT$50,000+/月。也滿符合現在大多薪資呈現「待遇面議」的情況。
跳槽是薪水成長的最佳手段?
講到跳槽後的薪資成長,猜很多人會急著詢問這個問題。
本著善良誠實的品格,這某程度的確是實話 🙈
跳槽也不是每次都能一帆風順,反倒是是一個不乏風險的決定。
因此,你若考慮透過跳槽來提升薪資的話,請先好好思考,你已經準備好了嗎?
💉 預防針:以下分享更偏向是反思,記錄自己當時體悟到的關鍵要素。
先不論最基礎的,每次面試前都要反覆經歷的準備履歷、看職缺、面試的循環。以下幾點是我每次在轉換時,都會先思考過的題目:
一、跳槽前:裸辭?請假面試?
在考慮跳槽之前,最重要的是要確定自己的經濟基礎。裸辭必然會帶來經濟上的壓力,除非你有足夠的儲蓄來支持你沒工作的這段期間的所有開銷,而這段「期間」會持續多久,往往是未知的。
另外,若考慮請假面試,則要考量的是目前的工作壓力。一方面是必須在不影響工作表現的情況下請假,另一方面也要好好思考自己工作之餘是否有足夠心力來準備面試。
二、想清楚:這段經歷可以怎麼為你的履歷加分?
每一次跳槽,不只是為了追求薪資成長,更應考慮如何增加自己的職場價值。
如同我在前言分享的。職涯選擇時,必須考慮你在新公司期待獲得到什麼?增添什麼技能和經驗,是現在的公司沒有機會接觸到的?
一味地追求薪資成長,導致能力跟不上,在未來只會面臨選擇越來越少的窘境。
三、必考題:為什麼你要離開原本的公司?
這題是每次面試時的必考題。
即便能力符合職位需求,通常企業在找的都會是一個穩定的人力。因此即便你不是「頻繁」轉換,都還是會遇到這個問題。甚至在一些重視公司文化的企業中,面試官會更看重你能否適應組織文化,更勝過你的硬實力。
這時候該如何「包裝」,說明自己的轉換意願十分重要。
例如,你是因為不滿主管工作安排而離開。第一,勢必要用正面表述的方式說明這個情況,不要讓面試變成抱怨現場。第二,面試官若是理解,必然會進一步詢問,你是否有做出任何努力,嘗試解決這樣的困境?
這樣的一問一答在面試中十分常見,也是轉換前必須謹慎準備的。
四、跳槽後:培養能力,持續學習
成功跳槽後,持續培養新的技能、增加技能樹相當重要。簡單來說,這就是在累積你下次跳槽時的「籌碼」。
此外,跳槽也是迅速擴展同業中自己的名聲的方式。說真的,數據圈真的小(或說,相同產業/職能中,頂流企業真的就是這些人才在流動),每次的轉換都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你。請務必維繫好自己的好名聲。
畢竟業界打滾久了,這些名聲總有一天會流入下位面試官的耳中。
不跳槽,也有機會遇到大幅調薪嗎?
針對薪資成長影響的面向很多,從我自己的經驗來看,跳槽確實不是唯一解。
因此,若你對現階段工作很滿意,不考慮轉換,唯獨薪資方面希望成長,其實在同一間公司也是有大幅調薪的機會!
假如你目前在的工作崗位擁有以下優勢,也不見得要透過跳槽來獲得「巨幅」的薪資成長:
一、穩定調薪的幸福企業
在部分企業中,可能已經發展出較為成熟的薪資調整機制。
通常是基於每年度員工績效考核表現、年資和公司的經營狀況來決定。因此,如果你任職的公司就擁有這樣的調薪機制,且公司近年營收表現也在穩定成長,便不建議一定需要透過跳槽來獲得薪資成長。
不過,若發現在這間公司長期無法為你的技能或能力帶來突破,仍建議可以同時瞭解市場機會,給自己更多選項。
二、部門具備高度資源、話語權
若是自己任職中的公司並沒有穩定的調薪計畫,這邊也羅列了幾個容易獲得內部調薪機會的關鍵:
相較其他部門,能感受到自己所屬部門擁有更多資源、更被重視
相較其他部門,自己所屬的部門主管擁有更多決策權、話語權
容易發揮影響力、容易被看到的職位,且自己或整個團隊表現卓越
第一、二點可能只能「隨緣」,更多的還是看組織風氣,以及領導層之前的「關係」。
但第三點,作為數據分析師,是相當有機會在高階主管們面前曝光的。因此每次曝光機會,也是數據分析師可以好好爭取與把握的。
三、容易、能穩定升遷的組織架構
在一些規模較大的企業,或是特定產業中,通常升遷具有一定的定律(pattern)。而通常,升遷帶來的薪資成長非常可觀,甚至比起跳槽而言,是更划算、低風險的選擇。
最後聊聊,我每次的薪資成長都是靠「跳槽」嗎?
重新回顧這張圖。光看上面歷程,大概能很快得出一個結論:顯著成長的那幾次(2018, 2023)絕對是和跳槽有關。但其他時間的薪資成長,好像很難這麼「有信心」地判斷?
這邊就來和大家揭曉答案:
如同前面提過的,我一直以來都不否認「跳槽是薪水成長的最佳手段」的說法。但其實也不盡然。
像是在 2021 年,我獲得的薪資成長(+20%)不亞於跳槽能帶來的幅度,主要就是因為我待的部門剛好符合「具備高度資源、話語權」的特質。
後來的 2022 的轉換,由於是大幅跨了產業領域,又因為我隔年 2023 離開地太瀟灑(?)沒有領到年終,因此 2022 年薪換算甚至是負成長(自作自受,欲哭無淚)
但的確,綜觀整體:巨幅 (+40%) 的成長的確都是靠跳槽,但跳槽也同時不是「絕對」或「唯一」途徑。
結語
說到底,我鼓勵跳槽嗎?
第一是看環境,第二是看個性。
環境方面。當然,如果公司真的很糟,剝奪了自己的生活、進而影響身心健康,就算不是為了薪資成長,也千萬要早日離開。另外,跳槽不全然是為了薪資成長。考量「自我成長」方面,如果工作職位難以有新的學習機會或突破空間,我也會建議能夠換個環境。
個性方面,假如你是一個需要花很多時間適應新環境的人,對於薪資成長並沒有非常渴望,對於現況也沒有很致命的不滿。那跳槽之於你風險極高,且就算順利跳槽,過程一定會非常痛苦。這種情況,跳槽毫無優點可言。
薪資焦慮這件事
我自己也曾是那些多數:在休學就業期間(2018 以前),我的薪資就是新鮮人薪資中位數,不高也不低。當時重新回歸校園的我也只是想著,我對本科的畢業出路沒有興趣。復學畢業後,希望能從事有興趣、待遇也不差的工作崗位。
即便是在 2018,轉職到第一份工作的當下,我也不曾想過——原來我可以在五年內達到年薪翻倍。
這次的分享除了幫自己做個年底的紀錄留念,謝謝過去的自己認真努力過!同時,也想鼓勵那些轉職前對自己感到不自信、對未來感到恐慌的大家:精進自己的同時,也好好審視自己的選擇。熬過前期的不如意後,相信不久便會苦盡甘來。
Commentaires